定了!南阳医圣祠向全国免费开放一周

    为庆祝南阳市首届“仲景文化宣传周”活动启动,今年2月14日至20日,医圣祠将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一周。

    按照南阳市《南阳市打造“全球中医圣地、全国中医高地、全国中医药名都”行动方案》神,自2022年起,每年农历正月十八(即张仲景诞辰日)所在周确定南阳市“仲景文化宣传周”,今年的2月14日至20日为南阳市首届“仲景文化宣传周”。宣传周期间,将在医圣祠举办拜谒医圣张仲景、猜灯谜、中医药科普宣传和名中医义诊等活动。


医圣祠(张仲景博物院)简介

南阳医圣祠作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,是集张仲景文物保护、中医文献收藏、文博陈列展览、民众祭祀纪念为一体的医学人文旅游胜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7年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,2008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,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医圣仲景国际论坛主体活动场所,已成为南阳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

医圣祠坐北朝南,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,整体建筑布局严谨,中轴对称,精巧别致。祠内镌刻有上自伏羲、神农、黄帝,下至清末,中国历代名医人物画像石刻114幅,是我国现有最多最全的历代名医石刻画像碑廊。馆藏器具文物104件(套),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,其中藏存的白云阁本《伤寒杂病论》木刻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张机,字仲景,约(150—219年),南阳人,东汉伟大的医学家,汉灵帝时举孝廉,官至长沙太守。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明,勤奋好学,喜欢博览群书,尤其喜爱医学著作,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,尽得其传,他勤奋钻研医术决心为民除疾疗病。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,学问出众,医术超群、造福乡梓,加之为人诚恳,不论贫贱,有求必应,因而南阳老少尊卑,对他都很钦佩、敬重,青年时期已经闻名于全郡。汉灵帝在位时,张仲景被举为南阳郡的孝廉,并因之而出任长沙太守。他身为地方长官,从广泛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对百姓的危害。公元一九五年(建安元年)以后,大规模的伤寒病又开始在全国各地漫延流行,不到十年时间,仅张仲景自己家族二百多口人就病死了一百三四十口,单因害伤寒而死的就有九十多口,亲人的噩耗,使张仲景十分悲痛。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”。他深知当时的医生大多数“不肯探求医经,推演新知,各承家传,始终守旧。于是,决心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,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参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间方剂,埋头刻苦著作。经过十几年的努力,终于“撰用素问九卷,八十一难,阴阳大论,胎胪药录,并平脉辨证。为《伤寒杂病论》合十六卷”。因为张仲景医术高超,后人称他为“开创之圣,医道之宗”。华陀读了他的《伤寒杂病论》后十分兴奋地说:“此真活人书也!”唐代名医孙思邈深有感概地说:“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,可见其医方之宝贵耶”。由于人们的诊视保密,加之当时印刷条件所限,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,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两种。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溶理、法、方、药为一炉,开辨证论治之先河,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,其著作与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并称为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,被后世尊称为“医圣”。

千百年来,人们一直深深地怀念着医圣张仲景,前来医南阳医圣祠拜谒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。每逢农历初一、十五,都有百姓自发到张仲景墓前焚香祈祷,朝拜医圣,祈求健康平安,迎福纳祥。每年正月十八,医圣祠皆举行盛大的民俗祭祀纪念活动,全球华人和中医学子在医圣祠祭拜医圣张仲景,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中华医圣的慎终追远,高山仰止之情。

2018年3月,南阳市聚焦“仲景、中医、文化”主题,打造传承仲景精神、弘扬中医文化、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,启动医圣祠文化园建设项目。医圣祠文化园是市委、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,是南阳打造“全球中医圣地”的重要支撑,是推动仲景文化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。

医圣祠文化园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、“中医祖庭”医圣祠为核心,拓展周边区域建设,功能定位为文化旅游、展览展示、研学问诊、康养体验、文创研发、企业孵化等。项目于2020年7月启动,规划范围为仲景路、建设路、明山路、新华路合围区域,占地698亩,总投资44亿。分为两个区域建设,分别为一区“张仲景博物院”和二区“中医药产业园”,计划2022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,2025年完成整体建设,目前医圣祠文化园规划设计方案已提交南阳市规委会并通过评审。

医圣祠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的晴雨表,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人类文明拾级而上的进程,与坎坷激荡的历史紧密相随;医圣祠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健康梦想,寄托着国人祈求国泰民安、健康长生的福祉,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,更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篇章,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构成了南阳在新时代的文化图景,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。特别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,首先来到医圣祠,了解“医圣”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,更为我们打响了南阳中医药文化名片。

今后,医圣祠将以更加开放包容、海纳百川的心态,坚定不移地汲取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继承发展中医,让我国中医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发扬广大。


医圣祠历史沿革

医圣祠,始建于何时,已不可考。据南阳县志记载:“宛郡即(南阳)东高阜处,为张家巷,相传有仲景故宅。延曦门东迤北二里,仁济桥西,有仲景墓。明洪武初年,有指挥名郭云者,镇南阳,奉明太祖命修宛城,将各祠墓庙中碑记尽仆,为修城之用,惟仲景墓,仅存其名,,而亦仆之,墓随没于耕牧。明末祝姓穿井墓侧,得石碣,题曰:“没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”,迨清朝顺治乙未,有张三异者,为南阳知府,慕仲景之丰功伟绩,又兼与仲景同族,乃捐俸以集同志,建祠三楹于墓后,并求仲景当年手著活人等书,藏之庙,以活天下万世之人”。此为现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。

《医圣张仲景祠墓志》记载,明•嘉靖二十五年(公元1536年)儒医沈津、越夔等人士倡首,修建三皇庙,唐藩王撰文立石(石碑残存)。

明《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灵应碑》载:“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有圣祖庙,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”。

医圣祠屡有増修,清朝康熙二十七年,由医界周景福等,捐入祠地六顷七寸余亩,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。

时久到乾隆三十五年,又由医界方道鳌、曹祯祥等三十七人,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,始把祠地赎回。

嘉庆十五年,医界张森律、张燊律等,又集资将祠宇重修,费银七百二十六两。

道光九年,中医皇甫良、王德涟等,组成“医林会馆”,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,并加以管理。

咸丰以后,累年战火,管理无人,祠地再度被典,祠宇逐渐荒凉,建筑破坏不堪。到光绪九年,“医林会馆”首事曹鸿恩、陆逢春等,又发起捐欵,赎地重修,医圣祠赖以保存,并增建亭台,规模更为庄严宏丽。

据清末曹德宇編绘的医圣祠图志记载:整个祠宇包括正偏两院,正院建筑,有山门、中殿、正殿、两庑等,在殿塑有仲景坐像,及历代名医像,为供人谟拜之地。偏院建筑,则极为曲折,幽雅清丽,俨然洞府。由中院向西,过月门一道,“为梅花亭”及“医圣井”,井傍植三春古柳—株,径越两围,柳丝倒垂,绿阴蔽日;由井折向北,而为“荷花池”,白莲千茎,翠盖盈池,中建“湖心亭”,与“医圣桥”相接,而登“小蓬莱”,叠石为山,上筑“灵枢阁”。登临远眺:豫山矗其后,白河横其前,市廛耕牧,尽收眼底。由山下行,过“碑楼”,而达“桂花轩”,有古桂六株,婆娑成林,秋风送爽,芬芳满院。由“桂花轩”穿角门东向,为“素间亭”及“内经楼”,相传藏书极富,为医人聚会之地。院植古龙柏一株,灵霄花绕其上,觅花合药者,竟日不绝。此外建筑,尚有“春台亭”,“待月轩”,“仁术斋”,“广济馆”等,均极精雅,每年上已、重九两节,为香火大会,仕女云集,极一时之盛。

代以后,在消灭中医的政令下,医圣祠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,祠院地基,也渐次被地霸侵占。截至解放前夕,庄严辉煌的医圣祠,仅存荒塚一坯,破殿一院。

解放后的1956年,南阳市政府对医圣祠加以初步整修,除对现存房舍、仲景像、仲景墓,加以重修外,并在殿外,建筑围墙一周,大门一座,并于门前,增修茅亭,中立“医圣张仲景故里”古碑一方,规模初具,医圣祠由此获得新生。









日期:2022-02-14
0
为庆祝南阳市首届“仲景文化宣传周”活动启动,今年2月14日至20日,医圣祠将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一周。 按照南阳市政府印发的《南阳市打造“全球中医圣地、全国中医高地、全国中医药名都”行动方案》精神,自2022年